孔子中年求仕,追求理想之路

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,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。在他中年时,孔子深感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的道德沉沦,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官职,踏上了一条追求理想的道路。他在追求仕途的同时,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思想提升,努力传承和弘扬先秦儒家学说,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。孔子的求仕和追求理想之路,不仅是他个人的抉择,更是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关怀与回应。

(六)孔子中年仕途为理想

王廷信

自孔子二十岁进入仕途,开始任委吏,到五十二岁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国相,开始践行其抱负和理想。

鲁昭公十年(公元前532年),孔子二十岁。是年生子伯魚。鲁昭公派人送鲤魚表示祝贺,孔子为答谢国君,便给儿子取名孔鲤,字伯鱼。鲁君委任孔子为官吏(管理仓库的小吏)。孔子二十一岁,改任乘田史(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官),使牛羊茁壮成长。

鲁昭公二十一年,(公元前521年),孔子三十一岁。齐国齐景公因欣赏孔子才学,遗使耒聘孔子到齐国任职。孔子过泰山侧,言苛政猛如虎。孔子三十二岁时,齐景公欲以齐国廪丘之邑为孔子养。孔子以无功不受禄为理由,推辞不受此官职。孔子三十三岁,在齐国齐景公舍外馆接受齐景公咨询学问。孔子三十五岁时,在齐国闻韶乐,三月不知肉味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孔子曰:"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"同年孔子由齐国返回鲁国。

鲁定公九年(公元前501年),孔子五十一岁。子曰:"五十而知天命。(《论语.为政》)孔子开始出仕做邑官,鲁定公任命他为鲁国中都宰(今山东省汶上县西,相当于今天一个县长)。仅用一年的时间,就使中都人民安居乐业,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,实现大治的成效,成为当时四方之诸侯学习的示范和样板。鲁定公谓孔子曰:"学以此法,以治鲁国何如?孔子对曰:"虽天下可也,何但鲁国而已哉!"

鲁定公十年(公元前500年),孔子五十二岁。由于孔子任中都宰政绩卓著,四方效仿,是年提升为鲁国大司寇代理相国。孔子任相国,第一件大事是佐鲁定公与齐国景公在夹谷会盟,取得会谈的园满成功和重大胜利。经过一年的时间,到孔子五十二岁时,鲁国实现大治。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是孔子推行"強公室、抑私门"的政策。鲁定公十二年,孔子五十四岁,开始抑制鲁国三桓集权,主张堕三都,由于受到三桓的反对,使堕三都的行动中途陷于停顿。鲁定公十三年(公元前497年),孔子五十五岁,鲁国君不听孔子劝告,接受和迷恋于齐国派耒的大型女子歌舞团不问政事。孔子逐辞去职务,离开鲁国,走上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行程。有现代诗句为证:

孔子中年事业兴,

政绩卓著显德功,

代理国相有志向,

功遂身退传美名。

« 上一篇
下一篇 »